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吕少威)6年来,北京共推出330余项改革创新举措,口岸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这是记者今天从一场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12月8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 吕少威摄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成标准版781项功能
据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李燕凌介绍,北京市立足“双枢纽”空港口岸开放格局和京津冀口岸营商环境协同发展大局,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全球先进水平,大力推进口岸营商环境改革。
首都国际机场已拥有冰鲜水产品、进口肉类等7类指定监管场地资质,具备整车进口、保税进口等完善的口岸服务功能。大兴国际机场进境食用水生动物、进境植物种苗2类指定监管场地资质已于2023年2月投入使用,进境冰鲜水产品、进境水果2类指定监管场地正在加快推进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北京口岸信息化服务功能持续完善。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集成标准版18大类781项功能,实现“总对总”对接28个国家部委,建设了7大类本地特色应用31项子功能,覆盖企业外贸办事、流程跟踪、金融保障、知识获取与数据服务五大核心环节,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商流+物流+通关”便利化服务。
北京推出“数据资产保管箱”并被商务部评选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十大最佳实践案例,截至11月底已为1378家企业上链存证管理近20类约1200万条业务单据信息,可提供包括通关单据、物流单据在内的多种贸易数据档案存证共享。研发上线RCEP经贸规则一点通,便捷企业享受关税优惠政策。实现京津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用户体系互认,推出“京津冀协同服务专区”,企业可登录三地任一“单一窗口”使用服务专区的空运、海运和铁运物流办事功能以及数据应用服务,三地本地特色功能互通互用。
“两区”建设第一批251项任务实施率已达98%
李燕凌表示,北京市紧抓“两区”建设机遇,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扩大制度性开放,国务院批复的“两区”建设第一批251项任务实施率已达到98%,近期国务院又批复《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在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方面,出台地方法规和支持政策,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企业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外资服务制度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两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创造了多项突破性或国内领先的经验举措,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为固化创新成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外资企业发展环境,根据《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北京市商务局牵头起草了《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
北京还优化外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由商务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分工协作,形成沟通交流、诉求解决、跟踪协调、部门协同等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环境。今年以来,北京市级层面已组织7次外资企业座谈交流活动,一百多家外资企业、近二十家外国商协会参加,提出诉求建议均已办结。
李燕凌表示,下一步,将以全面推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投资贸易环境建设,打造“北京服务”新高地。(完)
中新网南京12月8日电 (记者 朱晓颖)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去年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仪式现场为《和平宣言》朗诵团领诵的南京市中华中学雨花校区高三学生乐筱懿日前在受访时表示,她通过朗诵“走进”了那段历史,心中种下了捍卫人类正义之梦。
去年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仪式现场为《和平宣言》朗诵团领诵的南京中华中学雨花校区高三学生乐筱懿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朱晓颖 摄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之后,每年的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数十名青少年会一同朗诵《和平宣言》。
乐筱懿告诉中新网记者,她有幸两次参与《和平宣言》的朗诵,一次是合诵,一次是领诵。“当时伴随朗诵声,我完全沉浸式地进入到南京大屠杀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中,仿佛置身于80多年前古城南京发生的那场浩劫里。”
“对80多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看到那些影像资料,看到同胞遇难、文明罹难,我非常悲痛。”乐筱懿表示,在为《和平宣言》朗诵团领诵之前,她多次参观纪念馆,阅读《拉贝日记》,在网络上查找、翻阅了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献史料。
乐筱懿非常喜欢历史。在她看来,历史是一门可以通过观察过去、洞察未来的学科,而年轻人要以史为鉴,肩负着传承历史真相的重任。
“和平是多么宝贵,每个人的生命都应当被尊重、温柔以待。”乐筱懿告诉记者,高考她想报考大学的法律专业,未来想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为守护世界和平、捍卫人类正义、捍卫每个人的美好生活出份绵薄之力。(完)